安民济世为君忙
——李哲峰老师《如何读懂高考诗歌——走进儒士的精神世界》观课有感
康琮琮
关于高考复习专题中的诗歌鉴赏专题,在平时的教学中纵有各种分类,依然觉得难以给学生一个比较好的路径。近日参加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泰安泰安二中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精准高考备课研讨会”,可谓专家云集,名师荟萃。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哲峰老师的《如何读懂高考诗歌——走进儒士的精神世界》,这一角度犹如一扇窗,由此可以突破一大类诗歌的鉴赏瓶颈。
李哲峰老师首先由自作诗歌《登泰山有感于二十年语文教学有感》导入,让与会老师看到了他的才情,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他贴近了学生生活的土地,学生贴近了他的生活工作,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学习气氛。接着,李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读懂诗歌?学生们从题目、意象等角度分享了自己读懂诗歌的方法。李老师顺势以2018课标全国一卷李贺的《野歌》为例:
热热身:(2018课标全国Ⅰ)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李哲峰老师提出“我也给同学们推荐一个好的方法“:我从诗中的 (角度), (内容)读出了一个 的李贺。并给予了学生一个事例:我从诗歌的行动,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读出了一个沉郁、激愤的李贺。
这一方法的提出,乍看很传统,与大家常用的模板也基本一致,但巧妙地是,李老师在整堂课中通过热热身、练练手、闯闯关三个环节所出示的三套诗歌鉴赏的题目均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命题将他们抽丝剥茧,变难为易。
练练手:(2018课标全国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设置问题为: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请结合具体角度来说明。
闯闯关:(2016课标全国Ⅰ)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设置问题为: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请结合具体角度来说明。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由此大家可以看出,诗人是打开诗歌鉴赏的命门,由人到诗,是读懂诗歌的一条有效路径。对于诗歌来说,大家更愿意将其按照内容进行分类,诸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等等,而这些都需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鉴赏解题,如果读不懂诗歌很难将其分类,更无法用相关的模板进行题目的解答。而李老师从诗人的人格角度,把握住了无论中国古代大多数诗人所具有的共性——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儒士!无论他们写羁旅诗还是写送别诗,无论他们写边塞诗还是写咏史诗,都带着这样一种人格的底色,那么学生带着这样一种儒士精神的预设便可以引导其读懂诗歌,可谓事半功倍。
那么何谓“儒士精神“?《论语》中有着对儒士精神的写照:
子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论语·子路》
子曰: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论语·微子》
《论语》中的着三段文字从立德、立功、立言三个层面论述了何谓儒士精神,可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儒士的人生底色,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入世色彩;一旦入世不成,转而投向山水,却始终难做一个真正的隐士。他们咏山,也希翼妩媚青山懂我意;写水,也盼流水清音知我心。这种儒士学问心理体现在诗歌中,即表现出入世与出世交织、丰富与复杂并存的特点。
对于诗歌鉴赏的有效路径,李哲峰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示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研究探讨,挖掘诗歌中的更多共性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
|